高质量保障妇女儿童教育权利
——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教育领域解读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 邓建中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质量保障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利是全面提升妇女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颁布实施的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设置了“妇女与教育”“儿童与教育”两个领域,提出了8个重要量化指标,部署了4项重点工程和14项策略措施,擘画了未来十年我市妇女儿童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
一、更加突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两个新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对教育事业的决策部署,围绕我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两大目标,自觉主动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妇女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新的妇女发展规划将“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要求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新的儿童发展规划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融合发展,形成各方协同的育人合力。
二、更加强调男女两性的教育平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总政策。新的妇女发展规划将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到教育领域的7大任务之中,旨在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推动女性整体综合素养持续提高。要求在教育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执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并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新的妇女发展规划还要求加强招生中涉及性别歧视问题的监管、鼓励女性报考理工类和高科技类学科专业、落实放宽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年龄的政策、落实高级职称女性科技人才退休政策,两性平等体现到各个教育学段。
三、更加突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202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已到95.5%,新的历史起点,义务教育迈出了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步伐。在新的儿童发展规划“儿童与教育”领域,着重就“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部署。首要任务是从制度层面保证“均衡”,要求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其次,根据全市“一区两群”总体部署,强调要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另一方面,要求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标准班额推进计划,逐步消除大校额、大班额,这也是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更加重视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两个新规划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对妇女儿童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针对学前教育普惠率问题,新的儿童发展规划提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针对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新的儿童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创新,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发挥每个儿童的优势和潜能;深入贯彻“双减”政策,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减轻儿童过重的课业负担。针对残疾儿童教育,新的儿童发展规划指出要普及残疾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逐步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免费特殊教育。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教育,新的儿童发展规划要求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确保应助尽助。
五、更加强调教育政策的有机统一。两个新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全面有效对接,完善了多项教育政策措施。新的儿童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保护。跨领域将教育与儿童与健康相融合,在“儿童与健康”领域提出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鼓励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活动。新的妇女发展规划还强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女性职业教育提升项目”,鼓励女性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支持女性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针对近年来社会对学生欺凌事件、校园性侵、性骚扰案件频出的高度关注,新的妇女发展规划还提出了“安全校园环境构建项目”和“智慧教育提升项目”,以更加安全、智能的环境为女性、儿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