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妇女儿童健康 筑牢健康中国根基
——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健康领域解读
市妇幼保健院群体保健办公室主任 周晓军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妇幼健康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妇女人均寿命达到81.6岁。近日,市政府颁布实施了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把促进妇女儿童在健康领域的发展继续摆在规划的首要位置。其中,新妇规围绕“妇女与健康”提出了10项重点量化目标、6项重点任务、2项重点项目,新儿规围绕“儿童与健康”提出了16项重点量化目标、7项重点任务、3项重点项目,为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科学谋划了彰显针对性、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的重庆战略。
一、坚持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全方位保障母婴安全。保障孕产妇和儿童生命安全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底线。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明显增加,母婴健康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两个新规划科学评估未来十年妇幼健康事业发展趋势,提出到2030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四个核心指标分别小于8/10万、1.5‰、2.5‰、4.5‰,这些目标要求均高于国家纲要标准。面对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达到目标值任重道远。为此,两个新规划部署对应策略举措,要求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制度”“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建设,畅通救治绿色通道”等,从制度保障到网络建设,从专案管理到个案报告,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势必有效保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目标值的实现,兜住母婴生命安全底线。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全周期保护妇幼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妇幼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加强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指导与服务,是新时期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新妇规在健康领域,开宗明义提出“建立覆盖妇女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部署了“妇女健康服务促进”重点项目,强调“开展区县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妇女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妇女人均预期寿命”;部署了“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重点项目,创新提出“适时启动开展适龄女性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实施城乡低收入宫颈癌、乳腺癌患病妇女救助,并将其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新儿规在健康领域,既关注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等老指标,又关注中小学生近视率、儿童龋患率、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等新任务。两个新规划从“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到“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从“加强儿童预防接种和保健服务”到“加强妇女身心健康指导服务”,终极目标均是保障妇女儿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获得公平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三、坚持预防先行、强化辩证思维,全环节提升出生人口质量。出生人口质量是决定人口素质自然属性的基础。两个新规划从多维度对构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立预防控制出生缺陷工作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新儿规将“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单独部署,提出系列重磅举措,如“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工作机制,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善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质量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新生儿保健专科建设”“各区县至少建设一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筑牢了多重出生缺陷防护墙。新妇规从女性自身角度,对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也作出同步部署。首先,继续将“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作为重点量化指标;其次,提出“宣传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促进优生优育”等要求;另外,要求“继续推进孕产妇及婴儿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免费检测及干预服务全覆盖”,将进一步减少艾滋病、梅毒、乙肝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四、坚持内涵赋予、强化战略思维,全领域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为各时期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是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的基础。新妇规提出,要“健全妇女健康保障工作机制,强化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新妇规还要求“建设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将推动实现妇幼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新儿规将“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提质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提出“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儿童保健科建设,各区县至少有2所公立医院设置儿科病房”。新儿规还部署了“儿童医务人员提升项目”,提出要“启动儿科医生培养计划,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等,将缓解“儿科医生荒”,提升基层儿科和儿童保健服务能力与水平。